学校始终把科研强校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八大以来,学校科研事业取得众多突破,为创建高水平特色应用型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科研项目数量、层次实现新突破。十八大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9项,与十八大前相比增长229%;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6项,与十八大前相比增长68%。2015年,首次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8年,首次获得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人才培育项目“高水平人才培养支持项目”;2018年,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专项课题;2019年,首次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1年,首次获得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年,学校设立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专项”、“牡丹江医学院科学基金火炬计划”等项目,一年来,学校已投入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及科研团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标志着学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实现新突破。十八大之前,学校有5个科研机构,现在共有16个,增加220%。十八大之前,学校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在共有3个。创建了省内唯一的黑龙江省科技厅、牡丹江市人民政府、牡丹江医学院三方共建医药研发平台;成立了神经组织工程、天然药物、脑科学研究等5个研究所;成立了牡丹江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年均繁育科研动物10000余只,大力加强科研平台信息化管理,设备年度预约使用率1万余次,共享机时年均20000多小时,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条件支持。

高质量科研成果实现新突破。学校积极鼓励与引导教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十八大以来,共获得省级科研奖励51项,与十八大前相比增长34.21%;学校十八大前未获批专利,十八大后,获批专利320项,其中发明专利165项;十八大前,学校教师发表SCI、EI等国际检索收录论文共237篇,十八大后,发表1258篇,增幅达430.80%。

产学研协同发展,校地校企合作打开新局面。2018年,学校创建 “北药研发校企合作联盟”,旨在为联盟企业提供研发基地,促进我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至今已有15家医药企业加盟。2020年,学校创办独立法人机构“牡丹江市北药资源开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该中心成功备案为黑龙江省第一批、牡丹江市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我校校企校地合作和研发工作从此进入了新阶段,为充分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奠定了平台基础。

大力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高端人才共享。2018年,学校成立了“求是讲坛”,并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十三五”期间,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184次,主办、承办学术会议56场,开拓了师生的视野和科研思维,提高了医学院校师生的人文情怀。2021年,我校牵头与中国医科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多家兄弟院校组建跨校联合攻关研究团队,共同申报高难度科研项目。合作单位共拥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供稿:宣统部|编辑:杜娟|编审: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