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生工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学校特色办学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强化思政育人,丰富创新载体,落实思政教育引领。制定德育教育大纲,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发挥网络平台、公众号等媒体优势,开展百名学生讲党史等德育教育活动,举办“石榴籽魅力绽放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校领导与结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点对点”“一对一”“面对面”“心连心”等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能力,9名辅导员获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11名辅导员科研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
强化管理育人,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学风体系建设,加快校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辅导猫”APP管理和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提高学生主体参与高校治理能力,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搭建学校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平台,维护学生权益,组织领导接待日活动22次,参与学生552人次,听取征集合理化建议诉求1323条,解决实际困难问题1000余件。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大学生科研立项711项,累计参与2564人次,发表论文1000余篇。多名学生获评“省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高校大学生年度人物”,累计表彰奖励学生2万人次,其中省级以上学习荣誉1000余项、政治荣誉200余项。

强化阵地育人,建设优美环境,提升公寓服务功能。加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和文化阵地建设,举办10届大学生公寓文化艺术节,参与寝室3000余个,参与师生2万余人次。创新开展学生公寓党团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劳动实践育人、朋辈志愿互助与暖心服务等特色实践活动,建立公寓党史学习教育红色长廊、弘扬中国精神宣传栏、“家文化”主题展示墙和“德智体美劳”五育特色实践功能区,优化公寓环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心理育人,创建特色品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建立特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25”工作模式。创建“6+X”系列心理育人特色品牌实践活动,开展10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月”、4届“10·10精神心理卫生月”,创新开展朋辈心理关爱活动,参与学生10万余人次。开展新生普查2.6万余人次,全校性筛查7万余人次,拓宽线下线上24小时咨询渠道,危机干预近百人次。开展不同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参与1.7万余人次。2021年重建14个特色功能服务区,服务师生3600余人次。创建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推动“市校共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多次荣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强化资助育人,倡导诚信感恩,提高关爱帮扶实效。落实资助政策,通过生源地、征兵代偿和校园助学贷款工作保障学生基本生活,国家奖学金累计资助104人次83.2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累计资助2825人次1412.5万元,国家助学金累计资助22711人次6514.65万元。校级励志奖学金累计资助842人次84.2万元,校助学金资助3745人次155.47万元,通过生活补贴、临时性资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资助学生311万元。开展感恩诚信教育,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确保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
强化实践育人,发挥团建引领,践行青春担当作为。紧扣时代主题,探索有效形式,引领团员青年开展“智慧团建”、“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挑战杯”、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手牵小手”等活动,构建“团员之家”、团史馆、小礼堂等学习阵地。开展志愿服务10000次以上,参与师生近20万余人次。举办10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10届社团活动月等,开展公益宣传、爱心奉献、疫情防控、赛事服务、宣讲支教、助学圆梦、敬老助孤等活动。注册志愿者18891人,全校9704名师生参加无偿献血,献血总量高达251万毫升,学校连续多年荣获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供稿:宣统部|编辑:杜娟|编审: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