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我校刘星副校长团队的《系统解剖学》和基础医学院李丽院长团队的《医学机能学》两门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实现我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校课程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学校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落实落细的关键一环,也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教育部推进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实施,推动“四新”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抓手,旨在通过重塑课程形态、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批有广度、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质量全面提升。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在教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体系,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来抓,大力推动本科课程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针对“一流课程”建设,我校专门出台了《牡丹江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在转变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对重点课程进行扶持,将学校优势课程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课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配套出台了《牡丹江医学院五类“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水平及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强化一流课程建设。目前我校已先后立项培育了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各类校级一流课程36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第三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培育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为着力点,不断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加快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在后续的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再创佳绩,助力特色应用型医科大学建设。
供稿:教务处|编辑:杜娟|编审: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