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举行建校65周年校友集中返校活动暨第二届校友会换届大会
作者:     时间:2024-01-21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为庆祝建校65周年,加强学校与校友交流互动,汇聚才智,凝聚力量,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120日,在临床技能实训中心17楼大会议室,学校举行庆祝建校65周年校友集中返校活动暨第二届校友会换届大会,来自全国各地校友分会的100余名优秀校友代表参加活动,共同庆祝牡丹江医学院建校65周年。





学校党委书记马宏坤致辞



学校校长朱晓峰致辞



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德才宣读《牡丹江医学院关于“优秀校友会”表彰的决定》



校友会会长、学校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俞春利主持会议


上午830分,庆祝建校65周年校友集中返校活动暨第二届校友会换届大会,在雄壮的国歌、校歌中开幕。校友代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学院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校友会会长、学校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俞春利主持会议。

在第二届校友会换届大会上,与会校友代表审议通过了第二届校友会理事会建议名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校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

学校校长朱晓峰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新一届校友会的产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大会的各地校友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指出,学校创立65年来,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医药卫生人才,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的发展凝聚着一代代牡医人的辛勤付出,见证着牡医人坚守初心、根植龙江大地、守望祖国北疆的赤子情怀。2023年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国家专家组对学校更名医科大学进行了现场考察验收,对学校固守边疆、拼搏奉献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校友是靓丽的名片,是学校生生不息的血脉,我们的校友已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学校树立了形象,赢得了荣誉。多年来,广大校友以捐赠设备、联系教学实习医院、资助特困生、推荐学校毕业生就业等方式关心、支持母校建设,是学校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源泉。他表示,2024年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厚基础、强内涵,打造核心优势,真正做到名符其实。学校下一步要做好新校区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蓝图绘就,正当奋楫破浪,任重道远,尤需策马扬鞭。我们相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友和母校的共同努力下,校友工作一定会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我们的前进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我们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校友会换届大会后,召开了“优秀校友会”表彰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德才宣读了《牡丹江医学院关于“优秀校友会”表彰的决定》,授予北京校友会、深圳校友会、大连校友会、苏州校友会、丹东校友会、宁波校友会、牡丹江校友会、佳木斯校友会、大庆校友会、伊春校友会、双鸭山校友会为“优秀校友会”,与会校领导为“优秀校友会”颁发奖牌。

学校党委书记马宏坤感谢校友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母校,并通过与会校友向牡医全体校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欢迎大家“回家”。他指出,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牡医不断发展壮大,新建的学生宿舍楼投入使用、公共卫生综合实训大楼拔地而起、42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建设做好了规划。我们将建设新校区、保留老校区,让牡医学子在回到母校时,能找到当年所住的寝室、上课的教室、学习的图书馆,为返校校友准备一顿食堂餐,品尝牡医味道,回忆校园生活。讲话中,他深情回顾了新冠疫情期间国内外校友捐赠防疫物资和款项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学校校友远赴伊拉克参加抗疫援助工作等事迹;回顾了近年来学校在政治生态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附属医院发展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硕果,尤其是2023年更名大学工作迈进了更加坚实的一步。他强调,牡丹江医学院1958年建校以来,致力于办一所祖国需要、人民满意的医学院校,立足边陲,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执着坚守,不忘教书育人和救死扶伤的初心,牢记护佑边疆百姓健康的使命,用奉献精神和大爱情怀铺就了一条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秉承红色基因,牢记党的嘱托,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先后涌现出了众多先进模范和优秀校友,为牡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他表示,大学之道,立德立行,弘远扬今,唯实唯新。祝愿我们的学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扬。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世界和平安宁!祝愿校友福暖四季、顺遂安康!




表彰大会后,举行了校友捐赠仪式。牡丹江医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校友捐赠人民币230万元,校友会副会长、秘书长、学校办公室主任于情代表牡丹江医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接收了校友捐赠。






会后,校友们观看了“牡丹江医学院宣传片”,集体参观了校园。在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楼前,校领导与返校校友集体合影留念。



供稿:办公室|编辑:杜娟|编审: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