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现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风貌,牡丹江医科大学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推出优秀教师典型系列宣传报道。他们中既有深耕教学改革的先锋,也有科研创新的领军人,更有倾心育人的奉献者。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激励全校教师守初心、担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牡医大力量。

初彦辉,二级教授、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高校组织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973、863计划项目3项,主持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高水平人才项目1项,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厅局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文章13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出版论著4部;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得各级奖励10余项,其中“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壹等奖,“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十载深耕讲坛,匠心育人铸医魂
四十载春秋,他躬耕医学教育与科研一线,以初心为笔、以专业为墨,书写“立德树人、育才造士”的答卷。站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三尺讲台,他坚持“学术无捷径、育人先铸魂”的理念,成为莘莘学子心中的“引路人”。他用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厚德载物的师德风范告诉学生:“做学问先做人,从医先修德。”学生们动情地说:“初老师的课堂像一盏航标灯,照亮了我们在科研瀚海里前行的方向。”他常勉励后生:“医学是仁心仁术,要敢啃硬骨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用在百姓健康中。”
一腔赤诚洒桃李,以德润心树标杆
他把满腔热爱倾注于学生成长全过程,以德行立身、以厚德立教,用点滴言行诠释新时代“大先生”内涵。课堂上,他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夯实生物医学基本功;实验室里,他手把手示范,教会学生严守科研规范;生活中,他无微不至,为困难学生雪中送炭。毕业生回校看望时总会说:“初老师,您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坐标,我们要像您一样,做对国家有用的医学科研工作者!”
服务师生甘为人梯,勇攀高峰再出发
作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将“服务师生”写进日常。研究生培养环节,他严把选题、开题、中期、答辩“四道关”,六年来所指导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盲审一次通过率保持100%。青年导师入职,他主动“传帮带”——从课题设计到基金申报,从团队搭建到成果转化,全程护航,助力学院形成“老中青”梯次衔接的科研方阵。
“器官纤维化”“糖尿病并发症”“创伤修复”——这些看似艰涩的关键词,是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的“战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累累硕果背后,是他“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更是“把科研做在病床上”的初心。
四十载光阴荏苒,青丝添霜,初心如磐。他说:“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学生超越自己,最好的论文是学生的成长故事。”如今,他依然奔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第一线,用一生诠释师者本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匠心筑梦,续写医学教育与科技报国的崭新篇章。
供稿: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编辑:张昕|编审: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