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我校承办的2025年度全省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与育人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在临床技能中心17楼会议室举行。作为全省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要盛会,本次培训采用“线上直播+线下集中”模式,聚焦师德涵养与育人能力提升,不仅吸引我校数百名导师齐聚现场研学,更实现线上观看人次突破万余人,形成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学习热潮,共同探索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使命与路径,为推动全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德才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研究生处处长刘兰涛主持。

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德才致辞
张德才强调,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重要支柱,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关键。研究生导师需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前沿的科研能力、高尚的师德和育人责任感,以德立身、立学、施教,严守学术规范。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连,树立家国情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全面发展。他呼吁全体导师持续提升师德与学术能力,助力我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为国家、社会及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本次会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姚云教授、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巡察办主任彭祥林研究员共三位专家授课。他们分别做了题为《以身立教、以德施教,做有影响力的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师德师风和教学育人》《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研究生导师的纪法意识与廉洁自律》的精彩讲座。

姚云聚焦研究生教育与导师职责,梳理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与政策演进。他表示,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第一责任人,需坚守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基本要求。他详细阐释了导师在招生选拔、学业指导、学术规范、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职业准则,强调要严守招考纪律,杜绝学术不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他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导师以身立教、以德施教,在学业指导与人生引导中发挥双重作用。

张智强系统解读了从“四有好老师”到教育家精神的发展脉络。他指出,“四有好老师”是育人根基,而教育家精神新增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进一步丰富了师德内涵。教师应从教学工作者转型为教育工作者,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等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专业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让学生在学术探索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报国情怀。

彭祥林从政策要求、典型案例、防范应对三方面展开论述。他梳理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沿革,强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零容忍”原则。他列举了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明确了师德失范的严重后果。针对风险防控,他提出高校应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教育惩处,教师自身需心存敬畏、严守底线,同时详解了遇事应对的正确方式,引导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全省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与育人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的圆满举办,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育人责任意识,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实践指导。我校将继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引导研究生导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供稿:研究生处|编辑:张昕|编审: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