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牡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牡医 | 正文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牡丹江医科大学党建领航“四个服务”扎根基层助力龙江事业振兴发展
作者:     时间:2024-07-11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近年来,牡丹江医科大学党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决策部署,坚持教育报国初心,以建设“六个龙江”为着力点,积极发挥医学院校优势,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教育、科研、医疗、产业多方融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合作等方面精准发力,以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龙江。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育急缺实用人才 服务龙江人才振兴发展

提升培养质量,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党委把牢育人工作基点,不断加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成果,形成“党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现已经建成临床、检验、影像等模块“业求”实验班,形成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获得“1+X”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卓越试点院校”称号。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临床技能大赛、“泰山杯”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人才扎根龙江服务。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搭建“政府+学校+校友”常态化共赢平台,开展“扎根黑土 留省就业”“市委书记进校园”等专题招聘,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帮扶。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实习实训及联合培养基地协议,在全面服务龙江高质量发展方面贡献牡医力量。

以人才强校为战略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龙江科技振兴发展

完善人才机制,构筑人才队伍“强磁场”。学校党委牵头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博士到校工作后给予副高级职称待遇,每月发放博士津贴10003000元,提供20万元住房补贴、2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学校制定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与147名专家结成对子,实行“零距离”服务,三年来累计实地走访专家748次,电话函询235次,设置人才专项资金1000万元。

搭建人才对接桥梁,打造人才需求“新平台”。学校党委充分发挥人才、科研、技术等方面优势,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与制药企业联合开展药物研发。学校“牡丹江市北药资源开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牡丹江市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与粤企合作,成立牡丹江医学院深圳安科联合研究院,与多家兄弟院校形成跨校联合攻关研究团队,共同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

以务实担当为标准 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服务龙江乡村振兴发展

突出品牌资源优势,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学校党委认真履行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初心使命,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千人行动”,制定《牡丹江医学院驻村年轻干部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选派1名副处级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3名副高职干部挂职市卫健委副主任,1名副处级干部拟挂职常委、副区长,2名正科级干部派驻乡镇挂职副镇长。选派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及自身优势,在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改善百姓生活环境等方面贡献牡医力量。

以守护健康为己任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龙江卫生事业发展

强化学科项目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附属医院立足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医教研一体推进。建有国家级卒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房颤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国家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规范化建设中心、国家级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等专业诊疗服务中心。实现“外科微创化、内科外科化、麻醉普及化、日间手术常规化、临床康复一体化”的亚专业特色突破。

目前,牡丹江医科大学正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乡村振兴成果显著提升,社会赞誉度不断提高。在“市委书记进校园”活动的助推下,与大兴安岭、佳木斯、大庆、讷河等地市级政府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在医疗、科研、校企合作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学校党委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坚持“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方向。在绥阳镇细岭村启动“点亮百姓回家路”路灯建设工程,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看望留守儿童,学校附属第二医院与东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常年开展义诊赠药活动。积极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品牌和示范效应,面向牡丹江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健康活动,重点为老幼妇儿及残疾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