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江医科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守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色、擦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底色、彰显医学院校学生工作的特色,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努力为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乃至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一、坚持理论铸魂,守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色
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工作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体系,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积极发挥思政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功能。一是加强价值引领,铸牢理想信念。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德育教育,组织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活动、理论宣讲和专题培训宣传等教育活动。严格落实“开学第一课”相关要求,春季学期全覆盖、立体化精准开展系列教育引导活动,组织各学院举办“开学第一次主题班会”。积极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举办校园安全工作专题讲座。以传统节假日为切入点,深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特色开展“爱在牡医·情暖校园”关爱行动,持续举办“浓情端午”“石榴籽行动”“情系中秋行动”系列活动,形成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文化氛围;高质量开展毕业季主题系列活动,充分彰显学校人文关怀。二是完善德育体系,创新思政载体。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建设网络宣传引导矩阵。加强校级新媒体平台和资源建设专项指导,通过网络产品精准推送,紧密围绕理论宣传阐释,重点推进网络育人功能。创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开展寒暑假辅导员“云家访”活动,密切家校沟通机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孤儿或单亲家庭、学业困难、特殊学情、心理问题等学生群体,开展家访活动,与家长深入交流学生在校期间和假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构建家校合力育人新格局。积极申请第二批易班网建设单位,形成立体化网络思政平台矩阵,全力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职业能力。修订《牡丹江医科大学辅导员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考核暨“十佳辅导员”评选,不断促进能力提升。推荐辅导员参评“黑龙江省最美辅导员评选”活动,近三年,4名辅导员荣获龙江最美辅导员和年度人物称号。每年均组织新入职辅导员、辅导员骨干参加国家和省辅导员培训,开展辅导员赋能提升专题培训、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开展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平台、党团活动空间、学习园地,着力打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浸润空间。
二、秉承守正创新,擦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底色
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网络思政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一是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渠道。精心策划“思政金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促进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文化自信的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专题教学、党课进支部等活动,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栋研习社,实现政治理论学习的“项目化、专题化、课程化”。二是日常教育实现体系化。构建了以大一“适应学习、规划目标”、大二“参与活动、学习实践”、大三“科研创新、参与大赛”、大四“实习就业、抢先抓早”、大五“创新创业、励志报国”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化、课堂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全员、全程教育为核心,强化“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围绕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实现在服务中育人的良好效果。三是网络思政作为新阵地。全面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牡丹江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微信公众号”“学生在线”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微视”“百名学生讲党史”“校园网络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全面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不断完善“网络云查”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今日校园”APP开设学生异常预警监测功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四是完善工作机制合力育人。以处级干部建设为先导,制定《牡丹江医科大学领导联系班级制度》,确保拥有一套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形成一支以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三大队伍”为主体,团结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
三、聚焦立德树人,彰显医学院校学生工作的特色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目标,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学风建设、完善资助体系、创新心理育人、夯实阵地建设等举措,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是落实“三全育人”,汇聚工作合力。积极推进“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号召领导干部深入班级、走进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感受温暖与关怀。开设考研和学业自习室,完善朋辈学业辅导站功能,制定《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工作实施方案》《“五请”助学活动实施办法》,邀请专业教师、退休专家、杰出校友等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二是夯实学风建设,培育时代新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通过榜样示范、学业支持、劳动教育等多种举措,营造积极向学、好学的良好氛围。通过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近三年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15篇,荣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50人次、省部级奖项318人次。三是完善资助体系,传递温暖关怀。不断完善“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确保资助工作精准化、规范化、人性化。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学生家庭经济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走访等手段,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050人。近三年,学校发放国家奖学金48人,合计43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807人,合计430.1万元;国家助学金6050人,合计1958.7万元。同时,为880名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勤工助学工资250.72万元。四是创新心理育人,涵育阳光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优化咨询服务、丰富实践活动、强化危机干预等举措,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获批首批“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自主创新开发微信咨询预约小程序,实现全年无休息日24小时在线预约咨询服务。近三年,累计咨询时长约5000小时,服务学生1000人次。通过开展“3·25”“5·25”“10·10”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沉浸式”积极心理体验、离校后“百日守护”心理关爱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五是夯实寝室建设,增强育人实效。规范公寓标准化管理建设:修订《学生公寓管理规定》,规范公寓辅导员、门卫岗位职责、寝室检查标准、文明寝室评比标准;落实学生公寓“5T”特色工作流程,做好公寓卫生督查、日常查寝、统计上报、寝室用电安全排查、消防安全检查等;开展公寓辅导员工作培训、消防安全培训等。举办“大学生公寓文化节”“文明寝室”创建评比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六是深化实践育人,参与社会公益。依托医学院校专业优势,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体系,拓宽实践育人平台,打造专业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育人品牌,提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质量。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发挥医学院校优势,组建了全省首支有执业资格证书的研究生核酸采集队伍,作为成功经验向省教育厅和省卫健委进行了汇报,受到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认可。推进全校团支部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每年组建志愿服务队约30余支,覆盖牡丹江四城区,参与人数超1000人次,活动时长达1000小时以上。2023年,学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2024年,学校入选“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特别奖”候选单位。
旗帜领航、奋楫扬帆。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轴,夯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服务学生身心健康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江篇章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